close










小學生‧大未來報導迴響
《遠見》雜誌2009年3月號 撰文=林讓均
2009/4/2
















 



 


 


 


 


 


 


 


 


 


 


 


 


象圈工程啟動,照顧1000位弱勢學童



去年9月《遠見》雜誌「小學生大未來系列三──撿回來的校長獎」報導,報導全台灣超過16萬弱勢家庭學童的課後照顧問題,引起廣大迴響。


當時,《遠見》也與伊甸社福基金會共同發起「象圈工程」,希望大家效法象群精神,就近圍成防護網,在弱勢家庭面臨崩解時,社區的力量能補位去照顧遭逢變故的孩子,因而合作發起「大象牽小象‧象圈工程」計畫。


該計畫於去年9月展開募款,並同步接受各界提案申請補助。


最新統計,「象圈工程」的募款總額超過530萬元,全國各地也有多達74個單位申請補助。

《伊甸》延攬社會賢達與教育界人士組成評審團,除了全面的書面審查之外,評審還分區電話訪問提案單位,希望明確瞭解各地需求。


結果出爐,74個單位中有29個單位雀屏中選,各單位獲得的補助從10萬到25萬元不等,發下補助總額將超過470萬元。


從2月新學期開始這一年中,全國粗估有超過1000位弱勢學童可以受到「象圈工程」的照顧。而「象圈」的評審委員與《伊甸》也將在這期間,不定時進行實地訪查,並促進各單位間的交流與連結。


獲補助者多整合社區資源


29個獲補助單位,分布在13個縣市,大多位處於弱勢社區,普遍在經濟、家庭與教育條件上都較差。


「我們相信所選出來的,都會把10萬元當30萬元用!」前建安國小校長、象圈評審召集人陳木城說,其實需求遠比想像中大,但中選的單位大都很能整合在地資源,讓效益加乘。

就以台南縣西港鄉港東社區發展協會來說,該會獲得本次最高補助25萬元。最令陳木城覺得感動的是,港東社區完全打破村里系統與社區發展協會的藩籬,願意動員全社區的力量築起「象圈」。


剛過完年,港東村元帥府旁的活動中心,傳來一群孩子猜燈謎的嘻笑聲,圍坐在活動中心後排桌子旁的,是村長、老師與家長,三不五時還有社區的阿公阿嬤從後門進來,說要量血壓。


原來這個小小的活動中心,是社區裡的關懷中心,這兩年因為承辦「小秀才」計畫,也成為學童下課後的課輔中心,老人、孩子同聚一堂「上課」的情況經常上演。

「孩子窮啊!沒錢補習,可憐啊!」負責象圈計畫的港東村長方郭秀雲,回想申請初衷,忍不住摘下眼鏡,抹抹大把淚水。


她說,本來這一帶家長多出外打零工、做工廠,但最近失業的更多,而隔代教養、單親與外配等現象,也所在多有。


方郭秀雲的用心良苦,讓整個村子都動起來。不止附近港東國小老師、退休公務員自願在下課後來此擔任課輔老師,阿嬤們也幫忙煮晚餐,讓孩子們下課5點來此後,可以先填飽肚子,再課輔到8點半。


因為象圈計畫,港東30多個弱勢學童,可以在每週三天的「小秀才」課程之外,再多兩天課輔,也有經費吃頓熱騰騰的晚餐。


象圈前,各地早已「動起來」


去年,《遠見》9月號報導了高雄甲仙小慈的故事。小慈曾因文化刺激不足被判定有輕度智障,後來經高雄飛揚福利服務協會的課輔,不用再領智障手冊。

高雄飛揚協會這次也獲得17萬補助。該協會總幹事陳思武說,去年9月《遠見》報導之後,到去年底各界樂捐近百萬元,還有家境不好的六年級生,看到報導自己找飛揚報到,原因是「這裡有免費晚餐吃!」


陳思武表示,象圈的17萬將運用在孩子的伙食與課輔日常開銷上,而近百萬元的捐款,也已用來開拓新據點,這學期除了本來的四個據點,又在大寮開了新點,一年營運費用,就幾乎要100萬元。


屏東縣唯一獲象圈補助的天主教國際聖道之母服務中心,負責修女李惠蘭,從2006年起就以克難方式辦弱勢課輔,從三個孩子與他們的外配媽媽教起,現在人數已有近30位學童。

這三年間,李惠蘭無刻不面臨斷炊窘境,一度清苦到拿日曆紙背面黏在舊冰箱上當白板,權充教學工具。除了親朋的濟助,2007年當地警局的婦幼隊看到李惠蘭的努力,借出閒置的永港派出所做為課輔中心,孩子終於不用頻頻遷徙,可以安心學習。


長駐專業人力成眼下問題


其實象圈工程,可以暫時舒緩部分經費的不足,但長期而言,長駐的專業人力也是亟待克服的問題。


獲得15萬補助的平溪鄉錫安堂教會,牧師林世昌也在當地默默耕耘課輔一年多。

林世昌發現,偏鄉要辦弱勢課輔,最缺的是長駐的專業人力。去年曾經有國立藝術大學的志工群來,但每次來平溪,單趟就要花一個多小時在交通上。大學生們大都被操到不敢來,這學期林世昌還在煩惱志工哪裡來?


陳思武也說,飛揚協會雖然一開始是做弱勢課輔,但要孩子們安下心學習之前,常要幫忙解決糾結的家庭問題,因此,飛揚也一直在找專業而全職的社工人員,希望能讓緊迫的人力得到舒緩。


不過不管多困難,整個評審階段最讓人感動的是,許多申請者都異口同聲的說:「不管你們給不給我們補助,這件事很有意義,我們都會做下去!」評審委員之一、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副教授陶蕃瀛表示,象圈的精神就是「散播互相關愛的火種」。

陳木城也表示,象圈補助暫定一年,這一年是讓各社區動起來、找到可以執行的象圈模式。「經費有限,重點要做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讓孩子吃飽,一個陪孩子好好學習!」陳木城說,在陪伴中自然有機會和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且找到安心學習的力量。


「苦孩子會出人才!」也是苦孩子出身的陳木城,相信孩子一旦有了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就很有機會從社會底層爬上去!


象圈1 台南以琳之家

跟著感動走,醫生變保母




一個小小偷,觸動了一位小鎮醫生,也改變鎮上許多弱勢兒的命運。


六年前,一個約莫十歲的小男孩潛入台南縣佳里鎮頗負盛名的「以琳診所」偷東西,多次被抓到之後,不僅沒有悔意,還氣定神閒,不認為自己做錯事。診所院長田春生醫師覺得納悶,深入瞭解後才發現,小男孩的媽媽坐牢,根本不知道父親是誰,靠阿公、阿嬤照顧多年。田春生不但原諒小男孩,還經常請小男孩到診所吃飯,這孤單的孩子自此好像找到了朋友,每天一早就自動到診所跟田春生打招呼。


也因此,人高馬大、永遠掛著笑容的田醫師,逐漸深入弱勢孩子的世界,長期自掏腰包以課輔方式來陪伴孩子,這次透過基督教迦南教會申請遠見與伊甸基金會的「象圈工程」計畫,也雀屏中選。


田醫師選擇開辦課後輔導,是因為從不限制看診時間的田春生,與病人閒話家常之間,發現許多人都說沒有錢替孩子補習,很怕孩子失去競爭力。


篤信基督教的田春生與妻子,因此發心要替這些弱勢孩子辦免費課輔班。2005年開始,田春生把閒置診所空間規劃成教室,陸續吸引各界人士來義務課輔,例如成功大學教授楊世銘等。


這個一度號稱「全台最大診所」的「以琳診所」,自此變成窮孩子的課輔天地,醫師、護士也搖身一變為臨時保母,診所內無時無刻都洋溢著孩子的笑聲。


然而診所終究不是教室。孩子喜歡玩病床專用電梯,經常群起跳上跳下,惹得電梯動輒緊急暫停,然後嘻嘻哈哈等大人來「解救」。


一次,在緊急病床的運送途中,居然因為孩子們的嬉戲,苦等不到電梯。人命關天的經驗,讓田春生另覓課輔場地,動用附近一塊原本他要用來擴建醫院的300坪土地。


看感動到哪裡,就做到哪裡


這方300坪舊廠房,為了省電費,屋頂安置了太陽能板;屋內隔成七、八間房間做為教室或宿舍;牆壁又裝上軟墊、網子,防孩子受傷,田春生墊了上千萬元。


目前有85個學生的以琳之家,品格教育處處可見。採訪當天,牆上貼著一幅幅孩子們的自畫像,畫裡都寫著「我很特別,因為……」以琳之家主任李晉豪說,許多身處破碎家庭的孩子經常自我形象低落,因此就是要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可愛之處、找回自信。


「好好讀書、不要學壞,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期許!」田春生說,這裡的孩子有人從倒數幾名進步到五名內,也有人從中等生考上台南女中,但最大的安慰,卻是原本不笑的孩子,變得愛笑了!


田春生表示,「『以琳』在基督教裡,有沙漠綠洲、安歇之地的意思,我們希望在那些在生命裡受挫的弱勢孩子,都可以來這裡安歇!」以琳之家的成立、陪伴孩子的志業,原本都不在他的生涯計畫中,「一切只是看感動到哪裡,就做到哪裡!」

田春生證明了一個感動,有能力牽引出無數個感動,改寫窮苦孩子的一生。


象圈2 花蓮北林家政班

號召婆婆媽媽一起來教小孩




來到花東縱谷中段的花蓮鳳林鎮,這個看來像世外桃源、歷代以務農為主的客家地區,近年卻有超過80%的農田都是休耕狀態。以往活躍於田間的農人逐漸老化凋零,中青壯人口外流嚴重。


以北林里來說,常住的人口也不過600多人,獨居老人就占了30位以上,學區所在的北林國小,這學期好不容易多了幾位孩子,達到40位的規模。大約六成以上的孩子,具有低收入、隔代教養與媽媽是外籍配偶的弱勢家庭背景。


「如果我們是一個連像樣的社區組織都沒有的地方,可不可以用這些婆婆媽媽的力量……就算我們很偏遠,相信有努力,孩子就會不一樣!」這是花蓮鳳林鎮北林社區家政班的「婆婆媽媽們」,在申請本次《遠見》與伊甸基金會的象圈工程計畫時,於申請書上寫下的動人心情,引發象圈審查委員共鳴。


「每到週末,孩子就喊無聊、到處亂跑,我們常常得到處撿小孩,帶他們去放風箏、做活動!」象圈計畫負責人李美玲說,北林社區的孩子連要去安親班,都得到四公里外的鳳林鎮上去;如果想學些才藝,則得開一個小時的車子到花蓮市才行。


「孩子沒地方補習,也沒錢補啊!」北林國小校長江政如說,現在還有不少家庭,根本沒有書桌可以用,補習費更是負擔,補一科一個月至少要1500元。


為了改善孩子的課後學習處境,北林國小配合教育部課後照顧計畫,引進民間資源,讓孩子在週一到週五,可以免費留一節課,視程度與興趣學習英文,或者課輔、寫功課。

而北林家政班所申請的「象圈計畫」,則鎖定在週六時間,把主軸放在資訊能力、英文學習與社區活動上。


生質能源導入社區創意課程


33歲、擁有一雙學齡兒童的李美玲,同時是東華大學環境政策所的博士生,與北林家政班的一員。李美玲幾年前嫁到北林之後,體認到一個孩子未來會不會回到家鄉,跟成長過程中跟鄉土有沒有互動、建立連結有關。


因此,北林家政班所動員的婆婆媽媽團隊,除了在週六陪伴孩子,也教導孩子認識斯土。

而鳳林、北林一帶,也是全國休耕比例最高的地方。


幾年前,東華大學副教授蔡建福就到當地推展生質能源理念,希望讓休耕地轉作非糧食類的生質作物。這一年多來,李美玲與東華大學的幾個研究生,也著手把這些生質能源的知識融進孩子的課外教材中。


李美玲表示,這裡的孩子普遍都沒有電腦,因此就商借學校電腦教室,把生質能源當打字教材,或者成為搜尋主題,讓孩子多多學習利用電腦。


有趣的是,原本寒暑假回到社區,因沒有打工機會,只能無聊打電動的青年也動起來了。例如,大二的邱嘉峻就時常帶活動、陪孩子,自己也開發了社區導覽解說的能力。


北林這塊長期休耕的土地上,這裡的婆婆媽媽並沒有停止耕耘,反而更努力在孩子心裡播下愛的種子,也埋下青年回鄉的伏筆。


 


資料來源: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氣粉旺的酷酷 的頭像
    人氣粉旺的酷酷

    色絲絲宮的部落格

    人氣粉旺的酷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