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天使的聲音-談客訴處理


~~~~~~~~~~


2013/03/29/工商時報/D1/流通/彭成義】


 


近來,許多消費客訴事件不斷登上媒體版面,究竟是業者無心處理客訴問題,以至於消費者投訴媒體,還是業者的客訴處理方式,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抱怨呢?


 


每次上課,面對不同的創業者,我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倘若你是一家麵店的老闆,客人吃麵的時候,突然發現湯裡面有一隻蟑螂,向你反應時,這時你會如何處理?


 


「馬上道歉」、「立刻換一碗麵給消費者」、「免費招待」...,創業者們紛紛提出他們的解決方法。


 


拉近主顧落差 有助商譽


我接著問,「換個立場,假如你就是吃那一碗麵的客人,老闆免費換一碗給你,你會吃的請舉手?」通常這時候都沒有人舉手,全場鴉雀無聲,面面相覷。


 


「換個位子,換個腦袋」,在上述的情境中,表露無遺。也難怪上課時,常遇到創業者跟我抱怨,因服務或產品瑕疵,遭遇「奧客」在網路上傳播負面訊息,因而造成困擾的狀況。


 


多數業者處理客訴事件時,通常都以重新提供一次產品、服務或免費招待,作為解決及補償消費者之道。這樣的處理方式,雖可能滿足了消費者物質層面的需求,但在心理層面,這樣的方式,究竟是安慰了消費者?還是安慰業者自己?


 


倘若由業者行為與心理層面來探討,其實不難發現,業者這樣的補償方式,只是彌補了業者「自己」因服務或產品的失誤,而產生的「愧疚感」,並且在心裡灌輸自己一個觀念-我做了這樣的補救方式,顧客一定也會接受。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消費者意識日益高張的時代,透過網路與媒體無遠弗屆的力量,有關消費客訴的報導仍層出不窮,顯示多數消費者對這樣處理方式並不買單。不然,怎麼會出現人家換了一碗麵給你,你自己也不吃的狀況發生。


 


消費者多在意心理感受


事實上,客訴往往來自於消費者認為自己沒有被合理的對待。客訴是「天使的聲音」,是消費者反映業者的服務或產品,與消費者期望之間的落差在哪裡。倘若能改善彼此之間的落差,讓原先客訴的消費者,轉而對公司所提供產品或服務感到滿意,這對業者商譽與業績的成長,應有一定幫助。


 


因此,在設計客戶服務或客訴處理流程時,業者應該同時從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與心理需求兩個層面,進行客戶服務與客訴處理的流程設計。


 


在物質需求層面上,除了考量產品與服務的重新提供外,還可考慮增額的服務、產品,抑或實質金錢賠償;而在心理需求層面上,則須滿足消費者被重視及尊重的內心公平感覺(包含事後補救措施及回報消費者後續改善處理狀況)


 


其實,根據調查,多數消費者比較在乎心理層面的感受,而非物質層面的賠償。因此,倘若不知道這樣的服務補救設計是否合宜,也可以換一個立場,想想自己若是消費者,能否接受這樣的處理方式?


 


設身處地著想 效益更佳


如果擔心自己的判斷失準、陷於偏差,不妨問問外人或親朋好友,如果他()作為一個消費者,對自己所設計的服務流程或客訴處理,是否感到滿意,或者需要再加強?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倘若設計了一個不能「真正」說服自己、也不能讓自己滿意的客訴處理方式,又如何能說服別人接受、或期望用這樣的方式,來降低消費者抱怨呢?


(本文作者為微型及個人事業支援與輔導計畫顧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氣粉旺的酷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