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 細微處更動人
~~~~~~~~~~~~~
【2013-05-16/經濟日報/B6版/經營管理/許建隆】
在微利時代,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以往那種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以確保獲利空間的作法,變得令人失望。
特別是當科學技術變得相對成熟穩定後,市場上的好產品比比皆是,消費者也被訓練得更精明、變得比以往更挑剔。
競爭力,不再由主導產品質量和生產流程的賣方決定;競爭力,是買方市場,由顧客所主導。也就是說,讓顧客滿意的服務成為企業強化市場競爭的致勝關鍵。
某種程度上,產品創新、升級仍然是票房萬靈丹。不過,代價不低。首先須投入一組人力與資源進行市調與研發,再來是一連串的宣傳與推廣;生產和行銷成本的大量投入,無非是希望產品能像iphone或鴻海的60吋電視一樣,大賣到缺貨。
只不過,這樣的幸運兒愈來愈少見。《破壞式的創新》一書中提及,許多消費者並不需要最新最好最多功能的產品,更多時候,只要東西夠用(good enough)就好。
這樣的消費思維,遇到景氣低迷,或是M型社會從中產階級滑落到收入偏低的階層(這些人占大多數),就會蔓延開來。
相較之下,把錢花在提升服務,推崇顧客至上的理念,不僅經濟實惠,而且後續效應看俏。調整一項服務流程或增加一項服務措施,最大的花費是訓練人力服務到位的時間,那樣的時間成本和研發、製作一項新產品的費用相比,微不足道。
這並不是說,產品質量可以放在一旁不理會,只要專門做服務,特別是售後服務就好;那是本末倒置。
由質量引發的維修或抱怨問題,不是服務而是干擾,對於競爭力只有負面作用;不重質量只重售後服務,絕不是企業該追求的創新方向,也不是顧客會滿意的來源。讓產品質量維持在滿意的水準、技術保持在夠好的狀態,把80%的時間花在服務創新上,才是王道。
80%是個感覺沉重的數字,但是,當你了解維持服務品質是個動態的過程,必須隨時隨地依據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變化調整服務內涵時,你就能明白這並不是要企業一次用完,而是細水長流,不斷累積;漸漸就能變成以20%的時間達到80%的效益。
服務創新並不是大企業或大品牌才適用,小餐廳照樣辦得到。有一回,我去日本一家小店吃拉麵,在我坐定後,服務人員隨即把一個大小適中的籐編籃放在我的腳下,示意我把外套和手提包放在籃內,隨即蓋上一塊乾淨有質感的厚棉布。
原來,日本的拉麵店座位空間不大,手提包沒有地方放,放在腿上難免會被拉麵湯汁濺到,手提包也容易吸附食物的味道;籐編籃加厚棉布的成本很低,可是換來的回流率卻很高。
另一次是到小餐館吃四川菜,我把隨身的外套放在椅背上,服務人員隨即過來在我的椅背套上防塵袋,解釋這樣做可以預防送菜時菜餚的湯汁噴到外套;防塵袋用的布價格不高,請商家裁縫的做工也不複雜,費用低微,可是從消費者那裏收到的好感度卻高深。
服務創新講究的不是花大錢換取消費者的青睞,上述那種體貼入微、打動人心的小舉動,讓消費者自然放鬆,享受一頓美食,同時也避免糾紛,才是服務創新的原意;這樣的做法,適用於任何型態的服務業,而且投資報酬率讓人滿意。(作者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助理教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