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規畫達人】只要失守一條死線,就是死路一條


~~~~~~~~~~~~~~~


 


拍電影、看電影,讓人聯想到的也許是藝術、美感和故事,「但辦影展,講究的卻是再單純不 過 的時間管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塗翔文回想自今(2011)年1月上任以來的生活,笑稱自己每天做的,就是在和期限、數字賽跑,「更正確地說,是被時間『追著跑』!」。


 


每年夏天開跑的台北電影節,和金馬影展並列為台灣兩大影展,內容包括國內外影片競賽、主題城市影展與國際影片觀摩。身為策展人,塗翔文的職責嚴格來說,是為影展定調,確認影展內容與呈現方式;但其實說穿了就是「什麼都管」,他不僅是電影的專業鑑賞人,更是行政與執行流程的管理者,許多事務都有 賴 他像潤滑劑一般居間來回穿梭、溝通協調。


 


嚴守死線,回推工作流程


影展的籌備牽涉許多繁瑣事務,但由於台北電影節12年來已經建立起一套標準籌備流程,所以在本屆影展主題與大方向確立之後,塗翔文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工作行程表。


 


「對我來說,死線不只有624號(影展開幕日)一個,還有賣票日、徵件截止日、入圍名單發表日等,」塗翔文表示,「只要一件事延後,所有事都會向後拖延,但影展開幕日絕對不容更動,可以想見,只要失守一道死線,就是死路一條。」


 


也因此,行程表的制定,無論是對塗翔文或對臨時成軍的電影節團隊而言,都是安定軍心的重要依據,讓所有人只要按圖索驥、按部就班地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就不會離大方向太遠。「簡而言之,只要事情都做了,電影節就至少辦得起來,」他笑說。


 


於是,塗翔文和同事參考歷年售票和徵件、選片的經驗,大致估算出各個環節所需的時間,接著再從624號往回推,以制定出每階段的截止日期。


 


「 過 去售票大概需要一個月,所以我們把首賣日訂在521號;為了讓觀眾在購票前能夠知道影展內容,所以必須在售票前就發放本子(觀影手冊),而這就表示我們在5月前就要確定片單;也因此,競賽項目必須在4月初截止收件⋯⋯,」細數每個籌備階段的排列邏輯,塗翔文說,「這樣一直推、推、推到最前面時,才發現前端的選片工作其實最趕,而那正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標準的選片流程,是在策展人決定片單後,再由底下各組負責聯繫片商、談定合約、確定影片拷貝的轉送、字幕設定與外賓邀約等繁瑣工作。換句話說,選片不僅是影展的靈魂,更是一切工作的開頭;唯有選好了片,一切才能開始動作。


 


掌握關鍵工作,建立應變機制


為了不讓自己的工作影響後續進度,塗翔文制定出一套選片邏輯,依照影片的來源與熟悉度,排定選片順序。第一類是他已經看 過 、在第一時間就能做出決定的片子,例如「城市影展」(本屆為倫敦)的英國老片和焦點導演的作品,並以此做為前期邀片的重點。第二類是國際影展播映的新片,例如10月的釜山影展、1月的鹿特丹、柏林影展及3月的香港影展,都是由他親自出國看片,回國後決定片單。第三類則是競賽項目的影片,由於片源必須仰 賴 徵件,所以通常都壓到最後選片。「只要決定一部電影,就立刻下放執行,」是塗翔文從一而終的原則。


 


「影展就等於『變數』二字,」塗翔文以2004年坎城影展電影《2046》因拷貝趕送不及而開天窗事件為例說明,在這個計畫趕不上變化的行業裡,塗翔文說,他能做的,就是在計畫裡設立停損點和應變機制,「如果真的不行,就真心地道歉吧!賠錢吧!這應該也算是我的計畫之一,」他笑著說。


 


塗翔文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碩士。曾任報社電影線記者、電影公司市場行銷,筆耕影評撰述多年。曾以《第四張畫》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著有《電癮A咖開麥拉》。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20117月號。採訪‧撰文 / 郭子苓,編輯 / 齊立文)


 


《經理人充電周報》2011/07/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氣粉旺的酷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