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線瘋西進搶市場 二線等中資換手
資料來源: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今周刊》652期 撰文/許秀惠
2009/6/19
















 


 


 


 


 


 


 


台灣金融股勇敢造中國大夢



兩岸開放為十年來波瀾不興,只有泛起幾朵小浪花的台灣金融業,帶來了一股暗潮澎湃的騷動。金融股歷經十年醞釀所蓄積的能量,會不會藉著兩岸開放的閘門一開,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氣勢,還有幾個指標要觀察…。


國泰人壽於一九八九年,股價曾創下一九七五元的天價,這是台灣金融股最燦爛的「鑽石年代」;除了國壽,當時至少還有六檔金融股股價超過一千元,表現傲視其他類股。此後,台灣金融股股價,即江河日下,二十年來再也不曾有任何一檔重返千元榮耀。


幾經利空淬鍊築底/兩岸開放 最大夢想啟動


這二十年之間,台灣金融產業歷經浮沉、命運多舛,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重創金融產業的利空事件,不論房地產泡沫、東南亞金融海嘯、雙卡風暴、連動債風暴,乃至於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總是在市場對金融股開始有所期待時,利空就無情地出現,給予金融股一次又一次的重擊。


然而,利空的淬鍊,往往能夠醞釀出最扎實的底部。歷經二十年大底洗禮,金融股在近十年的表現,以股價龍頭國泰金為例,從前身的國壽到轉型金控,這十年股價從未超過兩百元,不到當年的十分之一。


但如今,兩岸開放為這些年來疲軟的台灣金融業,帶來了一股暗潮澎湃的騷動。金融股歷經至少十年以上的醞釀所蓄積的能量,會不會藉著兩岸開放的閘門一開,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氣勢,有幾個指標要觀察……。


首先,隨著門戶大開,大家競相造夢,但有多少業者具備了前進中國市場的實力?誠如兆豐票券董事長曾垂紀說的,中國金融市場仍有許多業務是處女地,現在去,就是想把過去二十年沒有賺到手的錢賺回來。


只是,倘若台灣金融機構先天不良,本身資產、資本適足率根本不足,如此就想到汪洋裡試身手,只怕會力有未逮。


放眼台灣十五家金控中,資本適足率超過一二○%不到一半,超過一三○%僅剩元大金、國票金、富邦金、日盛金、台灣金控五家;而在資本額超過一百億元的銀行中,自有資本超過一○%以上的只有中信銀、兆豐銀、開發銀三家,顯示台灣金融業者的實力「不夠看」。


若再把去中國投資當地銀行的外資條件搬出來對照,台灣金融業者要在中國市場競爭生存,底子明顯不夠厚實。


台灣參股中國市場的實力雖然不足,不過,摩根大通金融分析師許世德直接破題點出,未來金融股最夢幻的題材,其實是「中資來參股」。


觀察一:搶西進/台資銀行在中國有競爭力?


事實上,對台灣金融業者而言,兩岸簽署MOU(金融監理備忘錄)是遲早的事,業者最在意的還在於:一、兩邊金融機構所能互相參股的比率;二、中國開放台資金融機構西進的業務限制,能放寬到什麼程度。


以保險為例,中國政府限定外來保險公司到該國設點,不但必須符合「五三二」條款,而且持股比率不得超過五○%;而到中國開設銀行更有二○%持股上限、無法從事人民幣業務、銀行卡發行等規定,在在讓業者覺得綁手綁腳。


然而,就算台灣的金融機構想要參股當地公司,除了實力原則外,恐怕最大的失誤,還在於已錯失了最好的時機。「五年前或許還有機會,現在,台灣銀行會的中國都會了,當地的銀行為什麼要讓台灣業者參股呢?」一位中國股份制銀行(編按:中國的銀行被分成五類,政策性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信社)的消金部門主管直率地說。


更何況,中國任何一家國有、股份制銀行的資產都遠大於台灣所有銀行資產加總,去年單是一家中國工商銀行的獲利,就高達新台幣四千五百億元,台灣所有銀行加起來也賺不到這麼多。兩岸金融業實力相差之遠可見一斑。


分別在法律、財務面提供台灣金融業者西進不少建議的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普華國際財顧執行董事劉博文不約而同地講到,台灣業者想參股中資銀行,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的實力有限,入股的最佳標的還是城市商業銀行;只是,如今想入股這類銀行的成本也不低,「好的買不到,壞的溢價又太高」。


台灣入股對岸銀行的路走得坎坷,市場卻高度期待中資金融機構來參股台灣。對此,黃日燦就抱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如果對方有意願,「台灣的業者可以讓股一○到一五%之內」,靠著策略聯盟,可借道策略夥伴的通路達到進軍中國的目的。


畢竟,相對於台灣參股中國「太貴了」,中國看台灣金融股價格卻是「太便宜了」。


觀察二:中資入台/沾上關係 股價就能衝衝衝


目前台灣大部分的金融股股價都還在十到十五元附近游走,而且此時投資,正好位於股價低檔與獲利谷底,相對地未來上漲空間就大,只要有中資參股的題材加持,股價要翻上一番「有什麼難的」,一位曾經在香港為中資提供投資建議的台資券商私下這麼表示。


基於「便宜」與兩岸「氣氛」,確實有中資表達對台灣金融業的高度興趣。「不必談入股,從市場上買,賺股票財就好」,有這種想法的中資不少。


以同樣的資本適足率做指標,中國國有、股份制銀行的資本適足率幾乎都在一○%以上,而浦發、招商、建設、工商更超過或接近二○%,其中有不少早已與台資銀行展開祕密接觸。

 


















 

 

 

 

 

 

 

 

 

 

 

 

 

而且,不僅只有中資銀行,借道香港以外資戶頭進場台灣金融股、證券,這種具中資成分的「新外資」更多。


這些中資相中的「獵物」幾乎涵蓋了一線、二線金融股,譬如國泰金、富邦金等一線,或是台新金、永豐金、日盛金在內,這類具有中資參股概念的二線公司。


台新去年增資七十億元的計畫,就曾傳出中國的交通銀行與中國銀行有興趣參股。


而當年由台灣的交通銀行與中國商銀合併而成的兆豐金,則因為交銀、中國商銀早年有中資股東,總計具有一成以上持股,未來只要MOU簽署之後,權益限制一解禁,馬上就變身為如假包換的中資參股概念股。


香港東亞銀行顧問陳子政也舉香港永隆銀行被中國招商銀行收購為例,「價錢好得不得了」,成交的股價淨值比遠超過三倍。在香港屬於中小型銀行的永隆被購併都有這種身價,台灣金融股價位「理當不會太低」。


目前,台灣一線金融機構著眼於未來中國市場,雖樂於尋找參股對象,卻不可能讓出經營控制權;但對於在台灣飽受紅海競爭之苦的二線、後段班業者而言,「這可是絕佳的退場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氣粉旺的酷酷 的頭像
    人氣粉旺的酷酷

    色絲絲宮的部落格

    人氣粉旺的酷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