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夢鄉眾生相
讀者文摘 JOY PERSAUD撰
2009/6/16
















 


 


 


 


 


 


 


 


 


 


 


 


 


 


 


 


 


 


 


 


 


 


 


 


 


各國文化不同,睡眠習慣也大不一樣。不同的睡眠文化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鏡之處。



上班時,午後要是昏昏欲睡,一般人的做法是強打精神,趕走瞌睡蟲。但在西班牙,上班時若睡意來襲,傳統的做法是溜班,去好好睡個午覺。


睡覺的習慣不僅和生理有關,也和文化有關,而且世界各地大不相同。


例如,在肯亞北方的部分地區,開會時,若有人來了睡意,儘可閉目養神,其他與會者絕不會大驚小怪。卡洛爾•沃斯曼博士是美國埃默理大學人類學教授兼人類生理比較研究實驗室主任,她曾考察過當地的蓋布拉部落酋長們討論熱門問題時的情形。她發現: 「會開了一半,有人拿起衣服把頭一蓋,便呼呼大睡起來。在美國,這種人可能會被開除,但在那地方,什麼時候可以睡、什麼時候不該睡,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規矩。」


在許多社會裏,孩子從小整天和父母在一起,有樣學樣,因此這種想睡就睡的習慣,是童年養成的。例如在印尼峇里島上,許多宗教儀式從深夜開始,一直進行到天亮,大人小孩都是想睡就睡,該醒就醒,孩子早已練就在樂聲和噪音中睡覺的工夫,長大成人後,習慣便成了自然。


獨眠還是共眠,這是西方國家和其他國家文化差異最大的地方之一。在新幾內亞和印尼的某些地方,人們睡在一起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靈魂。沃斯曼解釋道:「他們相信,睡覺時將進入精神世界,要靠同睡的人把靈魂拉回到現實世界。一個人獨睡可能會一覺醒不過來。」


美國波士頓學院的人類學家吉爾達•摩瑞利比較研究過美國西部的人和瓜地馬拉(又譯危地馬拉)的瑪雅印第安人的睡眠習慣。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瑪雅印第安人的孩子和母親寸步不離,睡覺隨地而安,在媽媽的背上能睡,在媽媽的膝上也能睡。但美國父母對孩子睡覺這件事卻有一套複雜的程式:換睡衣、唱催眠曲、洗澡、講睡前故事,孩子卻往往不肯就範。瑪雅印第安母親不管這一套,覺得和孩子同睡天經地義,聽說美國人讓孩子獨睡,着實嚇了一跳。

受強生公司的委託,美國費城聖約翰大學心理學系講師朱迪•明德爾曾主持睡眠型態的研究,針對三萬名三歲以下的兒童進行調查。這是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初期研究結果發現,亞洲國家有百分之八十六的兒童和父母睡在同一個房間,而以白人為主的國家,這個數字只有百分之二十二。不過,在新加坡和香港地區,兒童與父母同床而眠的情況,比越南和印度等傳統亞洲國家為低。

在以白人為主的國家裏,由於兒童晚上就寢的時間比較早,所以睡眠時間比亞洲國家的兒童要多。明德爾說:「部分原因明顯和文化差異有關。一位澳洲醫師說,『澳洲晚上七點半以後就沒事可做』,所以父母習慣讓孩子早早睡覺。而日本和韓國的情況很不相同,孩子要等父親回家後才睡覺。當地人告訴我,這個地區盛行喝酒,男人下班後,一定要先去喝酒交際一番,晚上十點半或十一點才到家,於是孩子也要等到這個時候才上床睡覺。」


摩瑞利的研究也有相似發現:「西方社會認為孩子應該和父母分房而睡,而且七點就該上床,因為父母『需要一點時間與先生或太太單獨相處』。」


事實上,和孩子分房而睡的習俗在西方也不是自古就有。工業革命後,英國和美國開始流行孩子和父母分房而睡的習慣,到了一九二○年之後,才真正開始讓孩子單獨睡。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普通平民直到最近二百年裏,住房才開始寬裕起來,每家有多出的房間。也有人認為,這是教會規勸的結果;教會之所以勸父母與兒童分房而睡,一是考慮男女有別;二是因為有些貧困婦女向教會懺悔,她們故意悶死孩子,卻謊稱是睡覺時無意中壓死了孩子。還有一種說法則簡單歸因於英國和美國社會的獨立精神。


不過,孩子和父母一起睡覺可能更有益健康。近期的研究發現,父母靠近孩子睡眠,可幫助孩子調節呼吸和體溫,也許還有助於預防嬰兒猝死綜合症。如今,英國提倡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最好仰睡,而且搖籃要放在父母的房間裏。


氣候也對睡眠文化有影響。人類學家約翰•懷廷發現,在氣溫長期低於攝氏十度的開發中國家,夫妻一般都睡在一起。


影響睡眠習慣的不只有氣溫,還有日光。我們的生理時鐘有固定的睡眠時間:黑暗促使人體產生褪黑激素,引起睡意;清晨時分,日光逐漸加強,使褪黑素減少,皮質醇增加,血壓和血糖隨之升高,人就會清醒過來。由於赤道附近日出、日落過程分明,夜晚的長度全年不變,這種規律在赤道地區沒什麼問題,但越往極地,晝夜長短的變化越大。


克理斯•伊茲考斯基博士是英國愛丁堡睡眠研究中心主任,他曾在冰天雪地的拉普蘭地區生活過一段時間,這個地區日光的季節性變化差異極大。「進入日短夜長的冬天後,光照不足往往使人的睡眠過程出現間斷,會從睡夢中醒來,然後再睡。這種情況很像是失眠,但事實上卻是為了適應長時間臥床所作的必要調整。」有些現代芬蘭人使用燈箱調節光照時間,以穩定睡眠。


人工光源是兩百年前才發明的,這也就意味着兩百年前的大部分西歐人很可能也有睡眠過程中斷的經歷。歷史學家羅傑•埃克奇認為,工業化時代之前,人們一般會先睡幾個小時的「頭輪覺」,醒來後的一、兩個小時叫作「觀望期」,人們或禱告,或聊天,之後再睡「二輪覺」(也稱「晨」覺)。即使在今天,在沒有人工光源的地方,人們仍然會在天黑後睡睡醒醒,沒有固定的睡眠時間。

有了電力光源後,西方人喜歡在什麼時間工作和娛樂都可以,但白天午睡的傳統卻沒有受到影響。午睡的習慣原本是人們適應氣溫變化的產物:在白天最熱的時候小睡一覺,晨昏涼爽的時候可以集中精力從事體力活動。某些文化嚴守午睡傳統,那些沒有午睡習慣的人如果遇到這種文化,會感到格格不入。摩瑞利回憶道:「有一次,我先生到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參加會議,發現西班牙同事午間睡覺,到深夜才吃晚餐,而美國人則按照美國規矩,全天工作,早上六點就開會,忙得精疲力竭。」


證據顯示,午睡文化對健康有益。美國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迪米特理奧斯•特理切普魯斯博士主持希臘人的健康狀況研究,對二萬四千名希臘成人進行調查,發現希臘的心血管疾病病例較低,這不僅與著名的地中海飲食有關,而且與其他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他們發現,每週至少有三次午睡,且每次睡眠三十分鐘以上者,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比沒睡午覺的人低百分之三十七。特理切普魯斯認為:「午睡也許可以緩解壓力,而壓力是引發心臟病的因素之一。」

不過,特理切普魯斯強調,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午睡可以預防心臟病,但他建議人們午睡,因為午睡是個令人愉快的好習慣。「我們可以這樣想:午睡幾乎可以使生命延長一倍,因為下午五、六點鐘一覺醒來,精神百倍,可以再做六、七個鐘頭的工作。」


有些專家提倡每天午睡二十分鐘,認為小睡一番很有好處。美國加州大學精神病學系助理教授莎拉•梅德尼克博士著有《小憩片刻,改變生活》(Take A Nap! Change Your Life)一書,她說:「在美國和英國,午睡是慵懶的表現,只有兒童或老人才可以午睡。但日本人則積極支持午睡,中國人對午睡也持肯定態度。」她又說,雖然現在的工作方式難容傳統的午睡,但有些公司已經開始鼓勵員工午睡以補充體力,因為工作人員精神好,錯誤就少,公司也就能夠省錢。「午休用餐時間可以小睡片刻,總工作時間不減,但效率提高了。」

都市午休公司(MetroNaps)生產「能量睡椅」(EnergyPods),這種睡椅形似豆莢,供疲勞的上班族在辦公室打個盹。該公司的總裁馬庫斯•德金甘認為,疲勞是發達國家中的流行病。「現在有了二十四小時不斷的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手機等,這些東西可以讓人徹夜不眠。許多人認為,犧牲睡眠可以爭取時間,多做點事,但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性的睡眠不足五小時,對工作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和法定程度的酒醉對人的行為能力影響程度差不多。要是有人早上喝幾杯酒才上班,很可能會被公司開除,但要是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凌晨三點,上司卻可能會拍拍肩膀,表示讚許。」


尼爾•哈理森是英國米爾頓凱恩斯市的維護管理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因為他受不了下午的「垃圾」會議,買了一把「能量睡椅」,讓員工可以安安靜靜地小睡片刻。他堅信,買了「能量睡椅」之後,員工更加清醒,創意能力明顯提高。 「我在法國生活過五年,發現法國人吃午餐,一吃兩個小時,既沒有效率,也缺乏工作熱情。我現在才發現,我的想法完全錯了。養成午睡的習慣是文化上的一大改變。」


資料來源: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讀者文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人氣粉旺的酷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